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乔哈里视窗

这篇文章会先介绍乔哈里视窗,然后从视窗中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以四象限法为基础,按照“自己是否知道”和“他人是否知道”两个维度把沟通中的信息和知识划分成四个象限:
  • 自己知道 & 他人也知道:公开象限
  • 自己知道 & 他人不知道:隐藏象限
  • 自己不知道 & 他人知道:盲区象限
  • 自己不知道 & 他人也不知道:潜能象限,也叫封闭区间
notion image
 

结论1:有效的沟通发生在双方的公开象限

公开象限是相对的,不同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我们相对于对方以及对方相对于我们的公开象限也不一样。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可能发在双方的公开象限,因为在此区域内双方交流的信息和based on knowledge是才是相通的,沟通的结果才会是令双方满意的。这个象限也能解释为什么跟有些人沟通很累:难以找到双方有效的公开象限。
那怎么才能在沟通中,尽量让双方的公开象限足够大呢?
  1. 主动揭示,将自己隐含的隐藏象限通过澄清、补充说明等方式补充到双方的公开象限。
  1. 开放性提问,引导对方去澄清和补充背后隐含的信息和思考。
 

主动揭示

隐藏信息之所以待在了隐藏象限,可能是自己“忘了说”、“不想说”、“不好意思说”、“隐私” 等原因,一层层递进,越是往下层揭示,越需要互相信任的关系和安全的沟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鼓励八卦隐私,更不鼓励强迫对方披露隐私,而是鼓励将本次沟通中所需要的信息揭示出来。
在你融入新团队时,揭示更多的非工作信息,会让大家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加深关系行为,也能更快融入团队。大家喜欢一个人都不是喜欢一个静悄悄坐在那里的你,而是一个更立体的你。
广告、公关、演讲、输出、自媒体等等,都属于自我揭示。
在团队沟通、方案沟通、产品沟通、关键对话等场景中强调目的先行,需要先讲what和why,然后再讲how,而不要上来就讲how,what和why讲清楚才能构建出来双方的公开象限。
 

开放式提问

如果“主动揭示”可以让自己的隐藏象限更多的暴露到公开象限,那么“开放性提问”就可以引导对方将的隐藏象限更多的补充到双方的公开象限。所谓开放式提问指的是不预设答案的开放性提问,会鼓励回答问题的人详细阐述自己所思所想。
“你认为这个项目有价值吗”
“你认为这个项目的价值有多大”
“你认为这个项目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你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个项目的价值”
“你认为这个项目有价值吗” “你认为这个项目的价值有多大” “你认为这个项目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你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个项目的价值”
看上面的例子,四个问题的开放程度是逐步增强的。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个项目有价值吗” 是一个封闭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有”或者“无”,而最后一种问法“从你的角度,如何评价这个项目的价值”,实际能够鼓励对方去阐述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能鼓励对方把自己深刻的所知所想完整表达出来,而第一种问法本身就会给对方带去非常大的压力。
 
开放式提问,背后代表的是鼓励对方的表达,也代表了自己希望了解对方全部的所思所想,更表明自己的open-mind,想挖掘对方是否有更深刻的认知;而封闭式问题代表了自己预设了立场和答案,或者是答案已经被限制在一定的选项范围内。
“你是更喜欢A还是B”? VS  “请你描述一下你对于A和B的感觉”
“你是更喜欢A还是B”? VS “请你描述一下你对于A和B的感觉”
 
“你喜欢这个新的研发流程,对吗” VS “你对这个新研发流程有什么看法”
 
你通常喝苹果汁,橙汁还是葡萄汁?” VS “你通常喝什么果汁?” VS “你通常喝什么饮料?
 
“技术选型,为什么选mysql而不选MongoDb” ?VS “技术选型,有没有考虑非mysql的选型” ?
 
总体上,封闭式问题会将回答者限制在简短的答案上,不利于双方公开象限的扩大;而开放性问题鼓励对方多说多讲,有利于扩大公开象限。强封闭式问题甚至会引起沟通者的反感。
 
怎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描述一下”、“如何…”、“怎么做决策”、“告诉我…”等句式
怎么避免提出封闭式问题?“为什么不…”、“选择问…”、“如果…” 等
 
封闭式问题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封闭式问题会提高沟通效率,能获得更直接和明确的信息,比如在做市场调查、面试等过程中,一般都会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结合使用。
 
在一些场景中,双方的公开象限差异是很大的,比如我去跟马云聊天,那我一定会用问封闭式问题,而马云可能大多数时候跟我聊“我看起来是开放性问题而他看起来是封闭性问题”的问题。向上汇报、请教等适合提封闭式问题来具体化,讨论问题适合提开放性问题。
 

结论2:人人都需要反馈来缩小盲区、释放潜能

notion image
我画了一张图,描述了四个象限之间的互相转换。
 
潜能象限属于自己不知道且别人也不知道的区域,当我们说 同学A 潜力很大,在乔哈里象限中,可以理解为:长期看,相对于同龄人,他的公开象限和隐藏象限更大。潜能象限的挖掘需要主动学习,常说的“跳出舒适区”都属于缩小封闭区间的动作。四个象限中,潜能象限才是最大象限,每个人都蕴含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就是无可限量。
 
所谓盲区,指的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区域,缩小盲区只能靠来自他人的反馈,反馈可以是他人给的,也可以是自己主动向他人寻求的。盲区可以成为公开象限,也可以在反馈后悄悄成为隐藏象限。无论如何都要明白,你好不好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没人有义务去给你反馈,那些愿意给你反馈的人绝对是对你好的人。
 

扩大公开象限

这个世界上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每个人的盲区和封闭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成长的路上,就是需要不断的去缩小自己的盲区&减小封闭区间而激发潜能。
无论我们缩小盲区、激发潜能、还是揭示隐藏信息,都是为了扩大公开象限。公开象限的扩大代表了影响力的扩大,也代表大家对你能力的尊敬,同时也代表沟通的顺畅,你会从中获得leaderShip。
对于团队管理者也是如此,只有足够的自我揭示、相互反馈以及持续扩大自己的公开象限,才能获得团队成员越来越多的尊敬和信任。
在团队内,扩大团队中每个人的公开象限,将对整个团队的氛围、相互信任感大有帮助,能大大提升团队协作效率。我们的团队周会采用了战术会的机制,在周会开始前有一个check in环节,这个环节鼓励大家进行一些非正式沟通,畅所欲言瞎聊闲聊,实际上达到的效果就是在团队中创造出更多的机会,给大家非正式沟通交流,扩大彼此的公开象限。团队会获得比较好的氛围,相互之间了解得也更多。团建、TGroup、游戏等 也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人人都需要反馈

我们缩小盲区和激发潜能,也需要其他人的反馈。
生活和工作中 有很多需要给反馈的场景。比如你跟媳妇儿之间,如果没有正确的反馈,就无法扩大两人的公开象限,容易陷入吵架的局面。再比如,工作中 上下级之间需要反馈,同事之间偶尔也需要反馈。在子女教育场景,父母也经常需要给孩子不同的反馈。

如何正确反馈

反馈分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古人说 闻过则喜。To be honest,我不是圣人,自认为自己做不到这种心态,当有人很直接的给我负反馈时 我也会应激的发出自我保护行为。我的观察中,极少有人能够有这么open mind。那怎么给别人反馈,才能让对方更能接受?
 
介绍两个反馈工具。

CBE反馈

“CBE“指的是 "Condition, Behavior, Emotion",强调的是情感和情绪。
  • Condition(情景): 描述了特定的情境或背景;
  • Behavior(行为): 在特定条件下展示的行为,可以是一种反应、动作或决策;
  • Emotion(情绪): 情感或情绪反应
CBE反馈适合于:针对某个特定条件下的行为,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来给对方提供正面或负面的反馈。CBE反馈的落脚点在于重在最后的Emotion,即情绪。举个例子,你对老婆说“这段时间我忙于工作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职场压力,而你一直在支持我、理解我、陪伴和鼓励我,不仅照顾了我的生活起居,还给我买了apple watch ultra,我深刻感受到了你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爱意,谢谢你。”。
这句话的拆解就是:
  • Condition: 这段时间我忙于工作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职场压力
  • Behavior: 你一直在支持我、理解我、陪伴和鼓励我,不仅照顾了我的生活起居,还给我买了apple watch ultra
  • Emotion: 我深刻感受到了你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爱意,谢谢你。
CBE正反馈如果需要深入人心,需要在Behavior的描述上做到具体且阐述事实,如果刚刚那句话改成 “这段时间我忙于工作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职场压力,而你一直在支持我,我深刻感受到了你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爱意,谢谢你”,这句正反馈就会差很多,我媳妇就会觉得“我做了那么多,你就只记住了一个支持吗”,反而会让正反馈变得空洞 和 虚假。
CBE最终落脚点是 Emotion,表达的是情绪。
再看两个例子:
“最近两周,你下班到家之后就抱着手机刷抖音,每天跟我说话次数不超过10句,我觉得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忽视”

“大家全员聚在一起的周会,每周只有一次,今天开周会的时候,我看到大部分时间你都在看自己的电脑,甚至在快速的敲打电脑,让我感觉到团队周会上的事情对你来说好像不是那么重要”
“最近两周,你下班到家之后就抱着手机刷抖音,每天跟我说话次数不超过10句,我觉得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忽视” “大家全员聚在一起的周会,每周只有一次,今天开周会的时候,我看到大部分时间你都在看自己的电脑,甚至在快速的敲打电脑,让我感觉到团队周会上的事情对你来说好像不是那么重要”
这个反馈是很强烈的,说明condition之后,behavior一定要具体和阐述事实,Emotion最后表达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我这一侧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评价,这样的反馈才很容易被对方接受。
“今天开周会的时候,我看到大部分时间你都在看自己的电脑,甚至在快速的敲打电脑,你这样是不对的” 最后就变成了评价,这个表达就很有问题,对不对凭什么你说了算?你是leader也不一定说了都对的呀,对吧。
 

BIC反馈

BIC是英文“Behavior, Impact, Consequence”的缩写,强调的是对方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 Behavior(行为):谈及behavior的时候,要说事实而不是说观点。“你经常迟到”是观点,“你上周迟到了3天,这周迟到了2天”是事实;“他项目管理能力强”是观点,“他上次做的xxx项目管理,规划文档符合WBS拆解规范,项目完全按计划实施和推进”是事实。特别在工作中,讲述事实才能构建反馈的基础;
  • Impact(短期影响):这部分需要谈及短期影响,比如x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导致项目延期,整个团队受到了损失,要一起加班;
  • Consequence(长期后果):长期后果,比第二部分的影响更为深远。比如,会让整个团队的credit降低,甚至会让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还是看个例子。“在最近的项目汇报中,你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有效地传达了项目的关键信息,这对整个团队的协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感谢你的出色表现,你的沟通技巧使得大家更有信心,项目的推进也更为高效。”
  • Behavior(行为):你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有效地传达了项目的关键信息;
  • Impact(短期影响):对整个团队的协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Consequence(长期后果):你的沟通技巧使得大家更有信心,项目的推进也更为高效。
“我们定的是十点半晨会,你连续两天到的时间是10:33,你每次迟到都影响到整个团队晨会的进展,长此以往我们团队的时间纪律就涣散了,你的credit也会受到损害”
我们定的是十点半晨会,你连续两天到的时间是10:33你每次迟到都影响到整个团队晨会的进展长此以往我们团队的时间纪律就涣散了,你的credit也会受到损害
CBE反馈框架强调感受和情绪,更适合用于表达情感、建设关系和强调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用来传达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或者强调个体在某个情境中的情感反应。但是,正因为CBE反馈传递的是情绪和情感,所以对于工作场景中绩效表现的传递效率比较低,尤其对面的程序员是钢铁直男的情况下,你跟他传递“感受”,他可能过两天就说“啥?你说过吗?啥是感受”。
 
BIC反馈框架强调影响和后果,更适合用于工作场景、绩效评估和任务导向的反馈,可以更清晰传递工作场景中的鼓励和不鼓励。对待小孩儿教育,也更适合BIC反馈,小孩儿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不知道你表达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就需要你给出更直接的后果反馈。
凡事无绝对,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需要使用不同的反馈框架。无论CBE还是BIC,或者其他的任何形式反馈,都需要基于事实,事实越具体越多,反馈越深入人心。反馈需要及时,时间太久效果就不好了。
 
互联网人都比较羞射,可能会经常怼人,但是却不会经常对别人表达感谢。当你感受到别人帮助到你时,希望能够及时向对方送出正反馈,表达自己的感谢。表达感谢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你自己也会很开心,对方也很开心。美好的职场环境,需要你我他。
 

通过反馈来构建团队文化

BIC反馈框架对于团队文化建设是具备非常重要的工具,公开BIC正反馈某种行为 以及 公开负反馈某种行为,团队就会往你鼓励的方向去前进,逐步就会形成某种文化。
“在上周的周会上,x分享了最近阅读的技术书籍,并向团队介绍了书籍中的重要概念。这不仅让团队成员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激发了我对xx的学习欲望,这周我也去看了那本书。x的分享对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感谢x的贡献,也期待大家未来更多的分享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推动我们团队的共同成长。”
在上周的周会上,x分享了最近阅读的技术书籍,并向团队介绍了书籍中的重要概念这不仅让团队成员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激发了我对xx的学习欲望,这周我也去看了那本书x的分享对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文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感谢x的贡献,也期待大家未来更多的分享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推动我们团队的共同成长。”
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正反馈,强化几次,大家就会明白 老板鼓励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
 
最强的正反馈应该是高绩效,最强的负反馈是低绩效。绩效反馈,对于高绩效我建议是公开原因的,只要是公平公正的绩效结果,高绩效的原因才是团队文化的引线。
 
负反馈还有一个建议是对事不对人,在给出负反馈时,最好有具体事实支撑的具体行为,而不是针对对人的反馈。一般对某个人的负反馈不适合公开给出,但是对于一些行为 可以通过BIC反馈框架,以对事不对人的形式公开给出。公开给出BIC负反馈 也向团队传递了一些所谓的不鼓励行为。
 

如何形成反馈吸铁石的体质

既然反馈这么重要,对于个人来说,如何形成反馈吸铁石呢?
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从征求反馈到吸引反馈,这7个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Shivani Berry。这部分,我感觉没人家写的好,就不重述了。
 
敏捷开发|遇到的一些流程问题和技术质量问题关键对话 - 如何做深度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