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第一页
笔记不是记录
而是链接
第二页
资讯摘录
涌思灵感
你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 在看一些文章资讯或者公众号时,你觉得写的很好很有用,跟自己产生了共鸣,就把文章收藏在微信,甚至是专门去做一些笔记。过了一段时间,又看到一篇类似的文章,想起来好像在某个地方见到过,又收藏了一遍。每天会看很多文章和资讯,不是容易忘记 就是内容太琐碎,很难实际应用在工作生活中。收藏在微信就再也不会去读了。
- 另外,你脑袋里时不时的冒出来一句话、一些小结论、小想法、小问题,或者是灵感,想记录下来但是又不知道记录在哪里,然后发给了微信文件传输助手。这些琐碎的涌思和灵感,记录完之后就基本就再也不会看了。下次遇到一些情况,可能会想起来“哎,我之前记录过”,但就是找不到在哪里。
如果有一个笔记方法,可以帮我们把所有碎片化的笔记链接起来,帮助我们有系统的管理所有的资讯和灵感,那该有多好。
PPT: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 - 双链笔记
今天想要和你分享的就是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以及他的最佳实践-双链笔记。
第三页
第三页
卢曼介绍
卢曼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卢曼的一生硕果累累,积累了9w 多个知识卡片,出版了70多本书和500多篇学术文章,内容涵盖法律、经济、政治、艺术、宗教、生态、大众媒体甚至爱情等各个学科,也正是这些著作,让卢曼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
在德国的比勒费尔德大学,有这样一件六叠木制的柜子,每叠有四个抽屉,每个抽屉都装满了写满字的纸片。这个柜子的主人就是卢曼。
许多人都惊叹于卢曼的高产,他将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卡片盒。一名德国作家,将卢曼记笔记的方式写成了一本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中文译著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第四页
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我们来用一组图来描述卡片盒的过程
在第一张卡片上记录下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并且给卡片添加一个唯一的编号,假设第一条笔记编号为1。我们接下来,每添加一张卡片,都需要判断他和之前的卡片有没有关系。
如果你想添加一条与1无关的笔记,那么将卡片编号为2。如果你还想添加一条与前两条都没有关系的笔记,那就编号为3以此类推。。。
如果下一条笔记,是对卡片2上面内容的补充,我们以2为起点创建分支,将新的卡片编号为2A,插到卡片2与卡片3的中间,如果还有一条笔记与2相关但与2A关系不大,那我们将笔记编号为2B。
如果又有笔记是对2A的内容进行补充,那么将新笔记编号为2A1,以此类推。。。
这种用数字和字母,间隔的方式对笔记进行编号,能够在内部分支出无限多个序列和子序列。随着卡片增加,卡片与卡片之间可以建立更复杂的联系。
现实中,知识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交织的,只要内容含义上有关联,就可以互相引用。
简单讲,卢曼的笔记大概分成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就是你脑袋当中不断的冒出来、一闪而过的想法。可能是你在洗澡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跑步的时候或者跟朋友闲聊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灵感或者想法的涌现出来。一开始我们说的小想法、小结论、涌思、灵感等,都属于闪念笔记。
文献笔记指的是在吸收内容过程中记下的笔记。比如你看公众号文章,读书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笔记都属于文献笔记。在记文献笔记的时候,首先不要写太多,越简单越好,只写有价值的;其次是不要摘录,要用自己的话把原文重新复述一遍,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吸收知识;第三就是要标记内容来源,这样未来回顾的时候,能够找到这个地方从哪里来。如果你对文献笔记的记录方法有疑问,可以看下阳志平老师对于这里的详细分类。
最后一种就是永久笔记,他是通过回顾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中的内容,然后创建出来的。也就是说,永久笔记输入源于日常积累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把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深层的那些想法、知识、关联,通过定期回顾的方式整合成为永久笔记,保存下来。当你在存储永久笔记的时候,需要想一想这个笔记跟过往的哪一份笔记当中有关联,一定要去尝试建立这个连接。
第五页
我认为卡片盒笔记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点:
- 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知识和知识之间是互相链接的,这种只有相互链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双链,让知识点形成线,再形成图谱。
- 知识结构是自底向上归纳总结形成的,卡片盒笔记法让知识的结构自动流动出来,从一个想法流动出来一个永久笔记。
第六页
费曼学习法和卡片盒笔记法
费曼学习法适合于解决层级结构的知识,适合于“先整体,后局部”的确定性主题笔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知识构建方式,需要先了解“是什么”和“有什么”。
我之前在做笔记的时候,都是先对笔记分目录和主题,然后在不同的主题下记录不同的笔记,但是这种方式始终无法解决我碎片记录的问题。
卡片盒笔记法以双链的方式解决知识的碎片化问题。卡片盒笔记法,不做主题分类,认为主题分类会限制思考。
知识链接在构建时不需要确定主题,只需要写出这个碎片,并确认他和其他碎片之间可能的联系,然后就能从行成知识线和知识面。
碎片化知识在形成链接后,需要时常回顾和整理,最终形成永久笔记,是一种自下而上归纳总结的知识构建方式。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才能构建更加强大和完整的知识库。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的认知深度、认知广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差异我认为就来自于个人知识库的深度、广度以及关系链接。
第八页
卢曼曾说过,“不写,就无法思考”。永久笔记的形成过程,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和自己的对话过程。工具上,我使用Logseq这个软件。关于双链笔记,我还有四点建议给你:
- 随时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
- 为了思考而不是记录,用自己的话重述笔记
- 选好工具,建好链接
- 删除糟粕,留下精华
相关文章